第4页(1/3)
姚依依的顶头上司老太,差口气就能评上副厅级干部,于是她咬着牙要去,可单位里其他女孩子可不愿意,没有男朋友的急着找,有了男朋友了紧着盯梢,谁也不肯去,这时姚依依挺身而出,老太顿时感动的内牛满面。
当了十几年妇女主任的姚妈听见女儿这个决定,当场就要拉女儿去医院检查脑子,在大城市打拼事业的能干哥哥往电话里通爆吼,只有政府单位的姚爸思想崇高,觉得女儿十分有理想有道德,细细分析了支边的利弊之后,姚妈才缓过来。
其实姚依依并不是冲着年后有可能的升职机会去,她只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太板眼了,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,读完小学学大学,然后工作,将来结婚生子,辈子都在个按部就班的环境生活,日子固然舒服,可却少了必要的人生阅历,她希望能去不同的地方看看走走,了解和自己生活的不同世界的人们。
年后,姚依依吃尽了苦头,带着满心的满足和骄傲,终于可以回城的时候,当地突然连日bào雨,好不容易天雨晴了,老太连忙带上组员开着辆面包车急忙赶路,途,她们遇到了天杀的泥石流。
躺在chuáng上,换了壳子的姚依依同学只想说:保护山林,人人有责,乱砍乱伐,断子绝孙。
【作者有话要说】
关于语言,读《红楼梦》也好,还是其他话本,会发现有个语种,叫做“官话”。当时并没有普及普通话,那么天南地北的官吏上任之后,如何沟通呢?举个例子,偶的大学寝室个姐妹,分别来自好几个地方,其温州话,湖南话还有个衢州话,便是打死偶偶也听不懂的。海瑞同志就是海南人,据说海南方言不比爪哇国语好懂,那么他的上司和同僚怎么办呢,打手语吗?为了解决这种困难,普通话的雏形“官话”就渐渐出来了。
古代国的政治心大多在北方南宋除外,尤其是明清两代更是北方京畿重地,于是就在北京话的基础上混合了些其他容易理解的方言,形成了种共通的官场语言,后称“官话”,要当官先得学说官话。
开始,官话只是官员们说的,后来女眷们在交际也开始使用了,继而些官宦人家和有身份的士绅人家的下人仆役也被要求说官话,以能够更方便的为主人服务。
我们读话本时发现,大户人家买来小丫头小厮,都要调教番才开始使用,调教的项目很重要的项就是说话。
比如曹雪芹的家族在江宁织造任上干了好几十年,整家人也都在江南住了那么久,可曹府内使用的还是京味官话,也没有去学好听的吴侬软语,因此不论某个官员调职到哪里,山东也好泉州也好,内宅里的女人们说的话还是差不多的。
而这种语言,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,能听得懂,却未必会说的利索。
大约如此,请勿深究,如要深究,务请淡定。
第3回 大老婆与小老婆不得不说的故事
泉州地处闽南,民丰物饶,盛紘在这里任同知数年,协理分掌地方盐、粮、河工、水利以及清理军籍、抚绥民夷等事务,多有政绩,这几年知府换了三任,他却在原任上升了品级,盛紘颇会做人,与当地士绅官吏多有交好,闻得盛大人要升迁,这几日便人人争着给他设宴践行,盛紘不便推脱,连日应酬,把家收拾行装举家迁移之事托付于太太王氏。
几日来府仆妇管事如过江鲫鱼般穿梭于王氏所居的东院之,王氏扫几年来的郁气,忙的个不亦乐乎,这天午后王氏堪堪将事qíng料理个大概,叫几个贴身丫头点算剩下的名目,便与刘昆家的进了内厢房说话。
内里靠墙置放着张四方大卧榻,铺着细织蓉覃,堆着锦缎薄绸,上面并排沉沉睡-->>